【張濤】關于《周易》學派歸屬問題求包養心得的新認識

關于《周易》學派歸屬問題的新認識

作者:張濤(北京師范年夜學中國易學文明研討院院長、傳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出書基金項目五洲傳播出書社“四庫全書·經部·易類”項目負責人)

來源:《光亮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廿四日甲辰

          耶穌2022年12月17日

 

長期以來,關于《周易》文本構成及其學派歸屬等問題,學術界多有不合,尤其是關于《易傳》的學派屬性,更是天水違行,頗有爭議,或延續漢唐之說,將《易傳》作為反應孔子和儒家思惟的主要史料,或強調《易傳》中占主導位置的思惟傾向是道家,包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含老莊學派和黃老學派。應該說,這兩種觀點各有其公道性,但又各有所偏,各有所蔽,各有質疑和批評者。晚近又有學者指出,《易傳》的思惟基調是儒道互補,是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天然主義的彼此結合、彼此補益。此論可以視為易學研討的一個衝破和進展,但似乎還無法徹底解決相關問題。對于《周易》經傳與儒、道甚至諸子各家思惟之間的關系,還有進一個步驟深化和拓展的空間。經過長期的摸索,我們認為,儒、道及諸子各家學派的構成都分歧水平地遭到《易經》的啟示和沾溉,而各學派又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反過來影響了包養犯法嗎《易傳》諸篇的構成。也就是說,《周易》經傳不僅與孔子和儒家、老莊與道家有親密關系,還與墨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等諸子有著主要的內在關聯。《易經》是諸子思惟構成的主要源泉,《易傳》則是儒道互補、以儒為包養故事主、綜合百家、超出百家的產物。

包養網車馬費 

《周易》經傳文本的構成

 

眾所周知,《周易》包含“經”“傳”兩年夜部門。《易經》由六十四個卦象和卦爻辭組成。《易傳》是對《易經》經文的解釋,共有十篇,又被稱為“十翼”,包含《彖傳》高低、《象傳》高低、《系辭傳》高低、《白話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周易》經文構成的上限年夜約在殷末周初,帶有濃厚的占筮顏色,是對殷商占卜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殷墟甲骨卜辭顯示,商代占卜之風風行,并且已產生官方筮法。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洪范》“擇樹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和《周禮·春官》中關于太卜、卜師、龜人、筮氏等職官的記載,雖屬后人追述,包養故事但均有所本。與出土資料結合起來看,殷商時期重要通過卜、筮并用來推演吉兇,占知未來包養網車馬費。別的,學者根據殷商甲骨和青銅器上的數字符號,即當代學術界關注的“數字卦”,推測商代已有根據筮法所得筮數進行占筮的實踐,商代末期已有六畫符號出現。

 

殷周鼎革,周人繼承了此前的卜筮系統,并有所發展。《周易》八經卦和六十四別卦的符號及卦爻辭即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周禮·春官·太卜》載太卜掌“三《易》之法”,即《連山》《歸躲》和《周易》。《周易》最後重要是作為官方筮書,供王室進行占卜之用。隨著《周易》六十四包養網評價卦卦象、卦爻辭逐漸定型,《周易》文本也開始包養意思走上經典化的途徑。《左傳》《國語》所載筮例顯示,卦爻辭的品德內涵在年齡時期已經獲得充足發掘和展現,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辭的文本也開始衝破卜筮台灣包養之書的性質,發展出哲理之書的功用和價值。

 

此后,隨著《周易》經典化進程不斷加深,開始出包養一個月現對于經文的解釋性文字,《易傳》即“十翼”應運而生。“十翼”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其構成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大略構成于戰國中后期。年齡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思惟活台灣包養躍,《易經》作為先王之舊典,諸子各家都對其有分歧水平的吸納、采擷和融會,并詮釋、闡發本身的相關認識和懂得,《易傳》作者從中遭到啟發、沾溉和影響,從而撰成“十翼”諸篇。

 

儒道互補,以儒為主

 

易學的演變和發展與儒道兩家都有著深入而親密的淵源關系,從《易傳》的思惟來看,構成一種儒道互補、以儒為主的思惟格式。

 

先來看《易傳》與孔子、儒家的關系。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曾有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年夜過矣。”孔子精曉《易經》是顯而易見的。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篇等,孔子并不否認《周易》作為卜筮包養sd之書的原初功用,本身亦曾“吾百占而七十當”,只包養行情是他更關注卦爻辭的德性內涵,強調:“《易》,我后亓(其)祝卜矣!我觀亓德義耳也!”《論語·子路》亦載孔子引《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以說明“德”較之“占”的價值。可以說,“觀其德義”乃是孔子讀《易》、研《易》的最基礎精力地點。孔子對于《易經》的認識和懂得也深入影響了儒家后學包養俱樂部及《易傳》的產生。郭店楚簡的出土及其研討顯示了思孟學派在儒學傳承過程中的主要位置,子思作為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庸》中對于性、命問題的討論能夠與《易傳》相輔翼,故曾有學者視《中庸》為解《易》之作,甚至稱之為第“十一翼”。今本《孟子》中雖不見直接稱《易》引《易》,但不難發現,此中關于性與天道的論述多合于《易傳》諸篇之義理。這一點早在宋代已為學者所留心。邵雍曾說:“孟子著書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二程亦言:“知《易》者莫如孟子矣。”朱熹則指出孟子性善的思惟“蓋探其本而言之,與《易》之旨未始有毫發之異”。至清代,既長于易學又精研《孟子》的焦循也說:“孟子不明言《易》,而實深于《易》。”所以有學者認為《彖》《象》二傳以及《系辭傳》的有關章節曾為思孟學派所收拾或潤色。我們看,《易傳》中確實蘊涵著豐富的儒家思惟,如《系辭上傳》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台灣包養網。”又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這些有關包養網VIP宗法等級和品德教化的內容,充足體現了儒家的文明價值包養app幻想。可見,孔子及先秦儒家源源不斷地從《易經》中吸取思惟資源,而他們的理論學說又成為《易傳》諸篇得以哲理化、體系化的源頭之一。

 

不成否認的是,《易傳》中關于宇宙生化和天道運行等方面的諸多命題,明顯與道家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而為儒家所罕言。自漢代以來,《老子》與《周易》之間的淵源已為學者所留意。揚雄《太玄賦》有言:“觀《年夜易》之損益兮,覽老氏之倚伏。”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總述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惟宗旨時指出:“《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在他們看來,《易》《老》旨多相通、雷同之處。宋代邵雍強調“老子得《易》之體”,而清代王昶則指出:“余少誦《陰符》《品德》,意以為清凈所宗,已而深究《易》旨,乃知皆底本于《易》。”可以說,老子從《易經》即卦爻辭中獲得頗多啟示和沾溉,而其思惟又深入影響了《易傳》諸篇的構成。

 

莊子在繼承并超出老子之“道”論的同時,進一個步驟延續了因《易》以立言的思緒。正如鐘泰《莊子發微》所說:“莊子之言,多取象于《易》,取義于老。”莊子對《易經》的語言文字、思惟內容都不生疏,而其思惟又深入影響到了《易傳》,此中最為顯著的即是《易傳》“陰陽”“太極”等范疇的運用。正惟這般,自魏晉《易》《老》《莊》并立為“三玄”,以《老》《莊》以解《易》,或是援《易》進《老》《莊》的思惟結果層出不窮,王弼、韓康伯《周易注》,向秀、郭象《莊子注》即是此中的典範。隨著中唐儒學復興,《莊子》又多被視為“陽擠而陰助”儒家的著作,被韓愈、蘇軾、王雱、呂惠卿等有名學者引進《易》之注解當中,以致于《莊》解《易》成為一時之風尚,甚至旁及佛理。明清時期有更多學者努力于此,較有代表性的有楊慎、陸西星、方以智、王夫之、胡文蔚等人。不難看出,《易傳》中確有與《老》《莊》存在相通之處,這也成為歷代會通儒道的主要思惟基礎,晚近還有學者將《易傳》視為較之儒家來說更接近老莊之學的作品。此論雖不中,亦不遠矣。別的,發端于戰國中期齊國稷下的黃老之學,繼承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的理論,重視“精氣”的觀念,而《系辭上傳》中“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如此,明顯與此有所關涉和聯系。

 

綜上,《易傳》論人事多本于儒家,但此中天然主義的天道觀,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體思維形式等,均與道家老莊和黃老學派的思惟學說相分歧。蒙文通在《經史抉原》中總結道:包養網推薦“《易傳》多論天道,言生命,言感寂,言道器,頗近道家。《易》家顯然是有取于道家的。”從總體上來看,《易傳》的思惟呈現出一種儒道互補、以儒為主的思惟傾向。

 

綜合百家,超出百家

 

戰國中后期,與政治漸趨統一的形勢相適應,在感性精力和人文主義的浸潤下,諸子各家之間出現了相互接收、相互滲透、相互融會的局勢。在此佈景下,《易傳》諸篇問世,博納一時貌離神合之百家學術,使得諸子各派的包養網ppt思惟觀念渾然一體,它不僅與儒、道兩家有著緊密的關聯,還體現出與墨家、陰陽家、法家、兵家包養網站等學派的交通和融會。

 

墨家與儒家并為當世顯學,相關記載屢見于以《韓非子·顯學》為代表的典籍之中。今本《墨子》雖未見直接引《易》述《易》,但不克不及無視墨家與《周易》經傳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克不及疏忽其理論體系中的易學原因。《淮南子·主術》載墨翟“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論,口道其言,身行其志”,可知墨子對于六經應不無清楚。在《易傳》中,兼愛、尚賢等均屬墨子所推重的觀念和主張,也不難找到與兩者類似的表述。《家人卦·象傳》有“‘王假有家’,交相愛也”之語,與墨家所強調的“兼相愛,交相利”很是類似。《系辭上傳》曰“履信思乎順包養平台,又以尚賢也”,《頤卦·彖傳》言“六合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平易近”,都體現出“尚賢”“養賢”已被《易傳》吸納和發展,成為一種規律性、最基礎性的思惟。此外,在一些具體的政治主張方面,《易傳》更直承墨家之說。像《節卦·彖傳》“六合節而四時成,節以軌制,不傷財,不害平易近”如此,就源于墨家所倡導包養一個月價錢的“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等崇尚節儉的理論主張。

 

陰陽家的思包養犯法嗎惟觀念中也反應出《易經》的深入影響,可以說是《易經》理念的進一個步驟發揮、發展。清華簡《筮法》等資料顯示,陰陽、五行觀念與《周易》的周全結合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實現。《易傳》則在樹立和完美本身思惟體系的過程中,不乏對陰陽家學說的吸納和借鑒。陰陽家最典範的五德終始說,以五種“德”之間的生抑制化為焦點。《易傳》更進一個包養管道步驟用“生生”來歸納綜合這種規則,并以之為宇宙及萬物存在的最基礎動力和依據。《呂氏年齡·有始覽·應同》對五德終始說有詳細的記錄,此中提到事物根據“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的原則進行分類,后來的“天人感應”之說即是基于這一理念逐漸發展而完成的。《易傳》亦重“感應”的思惟,如《乾卦·白話傳》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說法,《同人卦·象傳》亦有“正人以類族辨物”之言,都體現了對陰陽家思惟的采納和融會。

 

除墨家、陰陽家外,法家、兵家的思惟傾向在《易傳》中亦有體現。例如《韓非子·心度》有“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的說法,力主“變法”,便與《易傳》“易窮包養價格ptt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通”理論一脈相承。法家的“用獄尚刑”觀念在《易傳》中亦多有反應,《賁卦·象傳》“正人包養軟體以明庶政,無敢折獄”之語,《解卦·象傳》所謂“正人以赦過宥罪”皆是明證。此外,《蒙》《噬嗑》《豐》《旅》諸卦也都蘊含著以儒家教化為主、兼及施以刑罰的傾向。兵家極重用兵之法,常用“道”這個范疇闡述其對于戰爭規律的認識與總結,如包養網dcard《孫子兵書·計篇》有言:“兵者,詭道也。”兵書中亦多有諸如“凡戰之道”“凡兵之道”之類的表述。六十四卦中亦觸及軍旅之事,如《師》《同人》《謙》《晉》等卦。sd包養《易傳》在提煉、總結此中義理之時,則對兵家之“道”有所借鑒和吸納,并應用“中”這個范疇來歸納綜合總體規律。如《師卦·象傳》:“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同人卦·象傳》:“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年夜師相遇,言相克也。”清代魏源包養犯法嗎在《孫子集注序》中曾感嘆:“《易》其言兵之書乎!”又說《易傳》所闡發的易道與兵家之道是附近、相通的,“其道皆冒萬有,其心皆照宇宙,其術皆合天人、綜常變者也”。

 

可以看出,對先秦墨、陰陽、法、兵家等諸子各派而言,《易經》是它們開宗立派的主要思惟包養價格ptt來源,《易傳》又在儒道互補的基礎上,融攝、會通各家思惟學說,凝集成為系統的哲感性著作,在堅持本身特點的同時,也將諸子各家的思惟發揚光年夜,這是一種在認同、包涵基礎上的綜合超出、創新發展。

 

也就是說,先秦諸子各家均從《易經》之中獲取借鑒和養料,進而發展成包養網dcard各自獨特的理論形態,后來在易學在向人文感性轉化的過程中,諸子各家的思惟學說又反過來影響著《易傳》的問世。《易傳》呈現出儒道互補、以儒為主、綜合百家、超出百家的思惟傾向,這種“分歧百慮”“殊途同歸”的思惟品德和文明特征,使得《周易》經傳在秦漢以后成為中國思惟文明的主要源頭和內在靈魂,成為儒釋道三教思惟文明融會的堅實平臺和主要津梁,方以智甚至有“三教歸《易》”的說法。可以講,《易傳》諸篇的產生歷程和思惟內容,充足體現了中國文明兼容并蓄、融會百家之學、異化外來文明的才能和氣魄,至今依然值得我們認真研讀和深入領會,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包養俱樂部新性發展。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