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翠竹撬动绿色富民大产业_中国查包養網网

竹碗、竹椅、竹桌……走进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厅,上千种精致的竹制品让人眼前一亮。“竹不富民羞成业”,“竹二代”王骁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记得父亲说的这句话。

如今,这些凝聚着工匠精神的竹制品在世界舞台上多次亮相,凭借细致的雕花、精湛的工艺,中国人自己的竹制品品牌已打响知名度,王骁晴也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竹农增收致富。

“让中国竹子走向世界”

“桌台上的12颗钉子体现中国人说话做事好比是‘板上钉钉’,用桥梁构型设计的桌脚和拱杆,蕴含着企业将连接四海、共同发展的理念……”2018年,这款主题为“桥桌”的竹制品在第一届世界竹藤大会上大放异彩,被组委会指定为中国馆专用桌。这一刻的意义对王骁晴来说不同寻常,这代表她接手团队之后推出的“国潮”竹制品正在迈向世界舞台。

“中国竹子种类丰富,素有‘竹子王国’的美誉。但我在留学时发现,尽管中国的竹制品备受欧美客户的好评,但很多其实是在做国外市场的代加工。”2013年,王骁晴大学毕业后决定回国帮助父亲,打响中国人自己的竹制品品牌。

第一届世界竹藤大会举办时,王骁晴代表士林工艺主动报名参加。正是由于她拥有留学经历,精通外语,再加之对竹产业的了解,王骁晴被主办方任命为那届竹藤大会中国竹产业的“文化大使”,“以竹为媒”,让世界感受到厚重的中华文化。

“中华竹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我们产业人走向世界的发展底气。”王骁晴说,翠竹来自大山,手艺来自民间,每一件竹制品都蕴含着浓浓的工匠精神。每当参加国际性会议,主办方念到“中国代表”时,王骁包養晴的民族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因为这一刻,自己向世界介绍的是中国生生不息的竹海文化。

“哪怕再难,不丢下一名员工”

今年是王骁晴接手士林工艺的第10年,年轻人有想法有魄力,但创业期间难免遭遇荆棘。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运往欧美国家的港口陆续关闭,王骁晴公司订单锐减,大批竹制品滞留在国内。

“当时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工厂才能正常运行。为了降低风险,合作伙伴建议我们裁员。”回想那一年,王骁晴至今觉得“真难”:700多名员工,每人背后都是一个家。经过和父亲的深谈,王骁晴做了决定,哪怕再难,也不裁一名员工。面对疫情带来的困境,工厂处于不停工状态,缩短工作时间,为疫情缓和后的市场做足准备。

经过大半年“苦熬”,国外港口逐渐开放,正是因为王骁晴团队既做好防疫、生产也“不打烊”,他们能以最快速度拿出货品。欧美客户第一时间给了一笔订单,这笔订单让王骁晴追回疫情包養網损失,也为工厂复苏带来了包養“春天”。

“只要不放弃,我一直坚信最后的结果都会是好的。”这位90后姑娘的脸上常带笑容。她说,自己在国外留学时的专业是企业管理,学到最深刻的知识,就是企业无论面对任何难题,都要有“站起来”的决心。企业不能“掉链子”,要向前走,给员工信心,给自己信心。

如今,士林工艺年生产各类竹制品1000多万件,85%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国际市场,占浙江省宁波市竹制品出口额一半以上。此外,深耕“双碳”新赛道,公司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宁波市中林竹子研究院等机构,不断对竹子进行深加工研究。同时,王骁晴还投入1800余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条低碳、环保、绿色的循环经包養網排名济发展模式。

“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从一家山区木材厂发展成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目前,王骁晴团队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6岁,公司年轻且充满活力。“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朝阳产业。现在有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愿意返乡加入我们。”但是,王骁晴坦言,竹林资源丰富的地方基本在偏远山区,当地村民普遍收入较低。

乡村振兴,产业富民。近年来,王骁晴带领团队立足本地资源,通过收购农户毛竹、提供就业岗位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企业还先后扶持了省内外10多家竹制品加工企业配套协作,实现一竹多用、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

“我出生在大堰,永远是大山的孩子。”随着企业运营逐渐步入正轨,王骁晴作为宁波市奉化区留学人员创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还打算让更多留学生共同聚成合力,凭借有视野、有知识、会创新、敢创业的团队优势,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发挥才干。

目前,奉化区留学人员创业发展促进会拥有成员180人左右,基本以80后和90后青年为主。除了定期慰问空巢老人和关爱留守儿童,溪口镇桕坑村作为留学生的兴农基地,双方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针对如何提升村特色农副产品经济效益展开探索,并进行定期交流,充分发挥现有回奉创业和工作的留学人才优势,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让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这些留学生走得再远,根还是在祖国,在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希望我们的加入,能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王骁晴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