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中國古代出書工作的商務印書館–文找九宮格史–中國作家網
125年前,幾位排字工人在上海創業,辦起一家印刷作坊。他們誰都沒有想到,不顯山不露珠的小作坊,居然成了中國古代出書工作的開啟者。它就是中國古代出書業中汗青最長久的出書機構商務印書館。
橫跨三個世紀,商務印書館創下了諸多“第一”:出書了最早的自編英語教材《華英初階》,編纂了“吾國第一套初等小學教科書”,最早翻譯出書《論不受拘束》《論法的精力》等東方思惟學術名著,建成了亞洲第一藏書樓——西方藏書樓……
商務印書館不單是個出書機構,更是一個文明重鎮。它與北京年夜學齊名,并稱為“中國近代文明的雙子星”。嚴復、梁啟超、蔡元培、胡適、陳獨秀、梁漱溟、茅盾、葉圣陶、冰心、胡愈之……這些如星斗般閃爍在中國近古代文明史上的人名,都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接觸。
“昌明教導生平愿,故向書林盡力來。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這是商務印書館的魂靈人物張元濟暮年寫的詩。恰是張元濟們“昌明教導”的幻想,讓浩繁文明大師與商務印書館結下不解之緣,從而譜寫了中國近代文明史上的一個傳奇。
20世紀初,商務印書館總刊行所前一片忙碌
商務印書館拍照制版部
排字工人開辦的小作坊
1897年2月11日,中日甲午戰鬥后的第二年,百日維新的前一年,一家絕不起眼的印刷作坊在上海江西路的一個小胡衕悄然倒閉。三部手搖小印機,三臺腳踏圓盤機和三部手扳壓印機,簡直就是小作坊的所有的家當。誰也沒想到,后來,這家小作坊竟一躍而起,成為中國古代出書業中汗青最長久的出書機構。
這家小作坊的名字叫商務印書館。
它的開創人夏瑞芳是個不折不扣的“打工人”——英文報館的排字工人。夏瑞芳是農家放牛娃出生,在平常人眼中,他二十出頭,“外企”打工,支出尚可,確定對任務機遇倍加愛護。但是,夏瑞芳卻不愿在洋人的公司忍無可忍,受人輕視,他想告退,自謀一條前途。
除了夏瑞芳,商務的開創人還有鮑咸昌、鮑咸恩和高鳳池等。他們和夏瑞芳都是教會黌舍清心書院的同學,都在本國人開辦的報館、書館等做過學徒,是以都懂一點英文,把握了諳練的排字和印刷技巧。既然這般,為什么不本身辦一個印書館呢?
籌措創業,最難的是資金。此時,中國最傳統的血緣關系施展了感化。好幾位開創人不單是老友,仍是親戚,鮑咸昌、鮑咸恩是親兄弟,夏瑞芳則是鮑家的女婿。他們東挪西湊,親戚老友齊上陣,終于湊齊了3750元。等置辦妥裝備,缺乏4000元的本錢轉目炫光。
抱著背城借一的決計,商務印書館第一任總司理夏瑞芳開端了艱巨的草創之路。
商務名為印書館,還有一個氣度的英文名Commercial Press,現實上,創業之初最基礎沒有印書訂單,只能承印貿易表冊、賬本、手刺之類的零碎營業。請不起太多工人,夏瑞芳一人身兼多職。“從總司理、校訂、‘式老漢’(商舖洋行所雇的在外收賬之人,英文shroff的音譯)、大班、出店(舊時專門擔任跑街送貨等外勤任務的伙計),一小我都得做。”商務的開創人之一高鳳池回想,“若何說做式老漢呢?那時到了月底需求開支,就由瑞芳師長教師親身一家家往收賬款。若何說做出店呢?那時要用紙張,須到浦東棧房往取,從黃浦灘乘舢板打浦東往返,約一角錢。有一次黃浦江發年夜風,很是風險,瑞芳師長教師回到公司時,一切衣服被風波打得濕透。”這般辛苦,支出仍不敷,為補助家用,夏瑞芳甚至兼職在一家保險公司賣保險。
假如生涯在明天,夏瑞芳盡對是最勵志的商界奇才。這般艱巨的起步,他居然在掌舵商務的短短十幾年中,作了三個目光獨到的決議計劃。這三個決議計劃,使名不見經傳的印刷作坊,成了中國近代文人無人不知的文明巨星。
他作出的第一個決議計劃,是出書印刷了我國最早的自編英語教科書《華英初階》。
晚清時代,東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翻開了清廷對外緊閉的年夜門,在互市港口,英語曾經成為獲取高額報答的一種主要東西,學英語的風尚日漸濃重。夏瑞芳學過英文,了解就連英文排字工人的支出,都要高于中文排字工人。他靈敏地認識到,英語教材或許年夜有市場。
于是,他找到一本英文發蒙教材,這本教材是英國人給印度小先生編寫的,夏瑞芳請人翻譯此書,再加以中文注釋,英漢對比,從頭編排,定名為《華英初階》。
1898年,《華英初階》由商務印書館印行,簿本薄,訂價低,首印2000冊年夜受接待,不到20天就發賣一空,此后不竭重版,求過於供。商務印書館乘勝追擊,持續發布《華英進階》,發賣狀態照舊紅火。
這兩套英語教材有多滯銷,掀開浩繁文明名人的回想錄,可見一斑:在北京中西小書院學ABC的國粹巨匠梁漱溟,在姑蘇發蒙英語的教導學家葉圣陶,在上海梅溪書院肄業的胡適,以及在江南海軍書院唸書的少年周作人,用的英文教材都是《華英初階》或《華英進階》。更有甚者,《華英進階》選集還被送進宮里,成為光緒天子進修英語的讀本。
夏瑞芳小試牛刀,就初戰告捷,由此,商務勝利地邁出了從印刷作坊向出書社轉型的第一個步驟。就在《華英初階》面世的統一年,商務從荒僻的小胡衕搬到了北京路的街面上,廠房從3間擴展到了12間。
《華英初階》試水勝利,夏瑞芳沒有自鳴得意。1903年,他作出了第二個要害的決議計劃——引進外資,與japan(日本)金港堂告竣一起配合。
金港堂是japan(日本)的一流教科書出書公司和發賣商,彼時正欲在上海投資。夏瑞芳得知新聞后,積極聯絡,顛末艱難會談,終于與金港堂告竣協定,兩邊各出一半股份,改商務印書館為無限公司。尤難堪得的是,“用人行事,由我為政”,也就是說,既引進了日方的進步前輩技巧和資金,又將公司的運營權把握在了中國人手中。
依附日方進股帶來的10萬元資金,商務範圍敏捷擴展,印刷技巧也提高良多。據高鳳池回想,銅板印刷、五顏色印等進步前輩的印刷技巧,都是由日方派技師來教授的,“從此凡以前本館所沒有的,此刻都有了。”
商務的工作蒸蒸日上,但在列強的虎視眈眈之下,國人的反日情感日漸低落。1912年,商務開端商討發出japan(日本)股份。商務的成長勢頭正勁,日方股東怎肯等閒廢棄?夏瑞芳不得不親赴japan(日本),會談商量,“歷時二載,會議數十次”。1914年1月,兩邊終于告竣回購協定,商務以55萬余元的總價回購了japan(日本)股東的所有的股份。
1914年1月10日,《申報》登載了商務印書館的通知佈告,宣布公司“為完整本國人集資營業之公司,已將本國人股份全數購回”。
坐在辦公室的夏瑞芳看到這則市場行銷,深深地松了一口吻,商務“應用外資而不為外資所約束”,至此終于理直氣壯。此時的他完整沒料到,統一天的放工時分,在商務刊行所門口,他竟慘遭暗害。槍彈擊中了關鍵部位,傷勢太重,年僅43歲的夏瑞芳,就如許不測離別了人世。
正值盛年的出書家,青天白日之下被刺,各界人士無不震動,蔡元培還親身為其寫了小傳。誰是刺殺夏瑞芳的幕后黑手?已經眾口紛紜,有人說是由於墮入軍閥紛爭,也有人以小樹屋為是japan(日本)人停止報復。而《中國出書家夏瑞芳》的作者黃嗣多方考據后以為,現實上,“夏瑞芳被陳其美派人暗害,在那時已不是機密。”高鳳池的日誌中就曾寫道,陳其美司令部欲進駐閘北,“此項部隊規律不嚴,閘北工商界慮其擾害晦氣”,夏瑞芳等十五位實業家出于保護商界好處,曾結合抵抗。后來,陳其美還曾向商務告貸保持軍餉,被夏瑞芳謝絕,陳其美“因之懷恨甚深,乃使逝世黨狙擊之”。
無論本相若何,夏瑞芳的離世對商務無疑是宏大的喪失會議室出租。但是,商務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由於夏瑞芳早已為商務尋到了一小我才——張元濟。這就是夏瑞芳在商務作出的第三個主要決議計劃。
“翰林”張元濟的加入同盟
張元濟,中國科舉科場里名副實在的“學霸”:17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高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人。《明史》有載,“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進內閣”,由此足見張元濟“學霸”的含金量。“學而優則仕”,張元濟的宦途本該平步青云,但是,晚清的搖搖欲墜中,這位科舉寵兒的宦途注定不再通順。
1898年6月16日,就在“戊戌變法”后的第五天,光緒天子破格召見了張元濟。那時張元濟的職務是刑部主事和總理衙門章京,大要只是一個六品官。在他之前,光緒天子召見的是康無為。
張元濟支撐變法,只不外他的立場不如康無為那般保守。百天之后,變法掉敗,康無為逃往海內,張元濟則被撤職“永不敘用”。
1898年10月,告別宦海,張元濟離開了南洋公學(今上海路況年夜學)譯書院,擔負院長。張元濟這份任務的先容人,是他在總理衙門時的下屬李鴻章。李鴻章觀賞他的才幹,特地請南洋公學開創人盛宣懷看護他。
李鴻章和盛宣懷都是清末洋務活動的代表人物,被他們喜愛的張元濟天然對西學頗有研討。他不只對東方適用技巧感愛好,還對天然迷信、地理等學科愛好濃重。由于那時東方譯著很是少,他干脆自學英文。1896年6月8日,在給密友汪豐年的信中,他就談到“英文已習數月,僅識數千字,而尚難貫穿。”后來,他還開辦了“通藝書院”,專門講解英語、地理、地輿、軍事、農業、貿易、礦物學等東方新常識。1898年分開北京前,張元濟正式封閉了通藝書院,將書院一切的冊本用具以及積壓余款等,委托學務年夜臣孫家鼐捐贈給了京師年夜書院——作為百日維新的“新政”之一,京師年夜書院在戊戌政變后得以幸存,成為北京年夜學的前身。
張元濟沒有孤負李鴻章的盼望,在他的掌管下,短短數年,南洋公學的譯書標的目的從兵法轉向以政治、經濟、法令等社科冊本為主。此中,影響最年夜確當屬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原富》,也就是明天的經濟學必唸書目《國富論》。而為譯書院翻譯《原富》的人,則是張元濟的老友嚴復。
不久,因印刷黌舍所需的講授筆記、刊物、瀏覽資料,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的夏瑞芳瞭解了。與張元濟的伴侶圈老友比擬,夏瑞芳其實是個不起眼的大人物,但他的勤懇、才干和對工作的固執,給張元濟留下了傑出印象,而夏瑞芳對張元濟的淵博學問更是敬佩。就如許,一個翰林出生、心憂全國的常識分子,一個印刷工人出生、精明而不猛攻的商界奇才,逐步同病相憐,意氣相投。
1901年,在夏瑞芳的盛情約請下,張元濟進股商務印書館。第二年,當商務準備建立編譯所時,夏瑞芳天然想到了這位最適合的人選。不外,據商務編譯所元老編纂蔣維喬回想,張元濟最先推舉的編譯所長人選實在是蔡元培。
蔡元培與張元濟私情甚篤,兩人既是浙江同親,又是同年,1892年高中進士,同被點為翰林院庶吉人,同在戊戌政變后分開宦海。張元濟在南洋公學任職時,還請了蔡元培擔負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
蔡元培批准在商務兼職,離不開兩人的深摯友情。只是,蔡元培兼任編譯所所長僅數月,“蘇報案”迸發,他不得不分開上海。這種情況下,1903年,張元濟正式分開南洋公學,參加了商務。
陳叔通是商務印書館晚期的資深出書人,他曾回想張元濟和夏瑞芳之間的一場說話,“夏有一天便與張開談,問張既在譯書院不自得,可否分開,我們來一起配合,張說你能請得起我如許年夜薪金的人嗎?夏說你在譯書院幾多薪金,我也出幾多。”
這番話足以看出夏瑞芳的愛才如命,但現實上,張元濟重視的確定不是“年夜薪金”,他真正尋求的,仍是他與夏瑞芳告竣的共鳴,“吾輩當以攙扶幫助教導為己任”。
張元濟的教導幻想,從他寫給盛宣懷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中國號稱四千萬人,其受教導者度不外四十萬人,是才得千分之一耳。且此四十萬人者,亦不外能背誦四書五經,能寫幾句陳腔濫調八韻罷了,于當代界所應知之事茫然無所知也。”“今設書院者,動曰培養人才。元濟則認為此尚非要,要者在使人能稍稍清楚耳。”
若何“使人能稍稍清楚”,張元濟以為,“出書之事可以扶攜提拔大都公民,似比教導英才為要”,換言之,出書民眾能讀的書是一個廣開平易近智的好措施。正因這般,當夏瑞芳與他言定,“夏管印刷,張管編書”時,他決然從衙門風格的南洋公學告退,全身心腸投進了成長初期的商務印書館。
“吾國第一套初等小學教科書”
走出官辦年夜書院,參加平易近營小出書企業,張元濟很快交出了“扶攜提拔公民”的主要代表作,也就是高鳳池所稱的“吾國第一套初等小學教科書”。
早在張元濟參加商務之前,興辦舊式書院已是年夜勢所趨。舊式書院的鼓起,最需求的就是舊式教科書。中國舊有的發蒙教材《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早已分歧時宜;本國人編寫的教科書,又與中國人的習氣不符。急劇變更的社會實際下,張元濟決計親身掌管,編撰一套最新的好教材,以“盡我公民任務”。
對于這套教科書,張元濟和商務編纂們傾瀉了極年夜血汗。老編纂鄭貞文在回想文章中談到編譯所初期的情形:“那時重要的任務,是編纂小學教科書,這在中國事創舉,大師都沒有經歷……由張元濟、高夢旦、蔣維喬和莊俞四人配合編纂。采取japan(日本)維新時代教科書的編制經歷,精益求精,每編一課必經四人協定分歧,而后定稿。”
蔣維喬關于《最新國文教科書》的回想尤其具體,他記適當時大師采取略似圓桌會議的情勢,任何人提出一個準繩,配合以為有會商價值的,才具體爭辯,一切人都批准后,才定下這個準繩。有時,大師為了一條準繩,要會商半天甚至一天。
這些學問廣博的年夜編纂們為小先生國文教科書定下的準繩,直到明天看來,仍然相當迷信,與此刻小童發蒙風行的分級讀物不乏類似之處。好比,“起首發現之準繩,即為第一冊教科書中,采用之字,限制筆畫……第一冊采用之字,筆數宜少,且規則五課以前,限制六畫;十課以前,限制九畫;以后漸加至十五畫為止。”本來,蔣維喬等人回憶本身發蒙唸書時,碰到筆畫較多的字,覺得難記,是以參考本國人的英文讀本,其第一冊必取拼音起碼之字,定下了這一準繩。
圓桌會議定下的準繩,還有選定教科書采用之字,限于凡是日用者,不取冷僻字;第一冊第五課以前的課文,每課生字不得跨越十個;第一冊合計六十課,後面課文呈現的生字,必需在以后各課中,再呈現兩次以上,以便于復習記憶,等等。
有一次,編纂一篇課文時,蔣維喬用了一個“釜”字,高夢旦看到想改用“鼎”字,蔣維喬表現,“鼎”字泰初,不通俗,不克不及用,高夢旦立即反問:“‘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何謂不通俗?”兩人疾言厲色,爭辯半天,絕不相讓,最后才搞清楚,本來在高夢旦故鄉的閩語中,人們習氣將“釜”稱為“鼎”。本相年夜白,兩人不由拊掌年夜笑。
1904年12月,《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出書,不到兩周,5000余冊就被搶購一空。最新教科書頭炮打響,商務印書館又陸續發布一整套初等、高級小學教科書,除國文外,還包含修身、算術、珠算、格致、地輿、中國汗青等共16種,成為那時體系最為完整的第一套舊式教科書。1906年,清廷廢止科舉軌制后的第一年,學部第一次核定初等小學教科書暫用書目,共核定經由過程教材102冊,此中由商務印書館出書刊行的就達54冊,占據了教科書市場的殘山剩水。此后,在口語教科書問世以前,商務版教科書“風行十余年,行銷至數百萬冊”。
冰心發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書的線裝的《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她回想,“我在學認‘六合日月,山川土木’這幾個巨大而筆畫簡略的字的同時,還認得了‘商務印書館’這五個很主要的字。我從《最新國文教科書》的第一冊,一向讀了下往,每一冊每一課,都有中外汗青人物故事,還有與國共享會議室是、家事、全國事有關的課文,我感到天天讀著,都在增加著學問與常識。”
在年幼的冰心心中,商務印書館仿佛“一座矗立在上海的高聳年夜廈,里面住著幾位教授常識的巨匠……”到了八九歲時,她開端看課外讀物,不單愛看《三國》《水滸》和《西游記》,還愛好讀新小說,此中她最鐘情的,要數林紓師長教師翻譯的東方小說。
“嚴譯名著”與“林譯小說”
冰心愛好的“林譯小說”,異樣出自張元濟掌管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1903年,張元濟甫進商務,就開端延攬各方人才,組織翻譯、出書了大批東方文學和學術名作。
他想到的第一個翻譯作者,就是被譽為“近代西學第一人”的好友嚴復。張元濟在南洋公學譯書院時代,就屢次寫信向嚴復乞助翻譯相干的題目,還花年夜價格買下了嚴復翻譯的《原富》版權。
1903年,當張元濟參加商務時,令嚴復申明鵲起的《天演論》第一版曾經問世5年,但商務印書館倒是再版《天演論》次數最多的出書機構。據北京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古代史研討所副傳授史東風統計,從1900年至1921年,該書在商務重版了20次之多。
這本翻譯自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代表作,將“物競天擇、適者保存”的實際引進了中國。它的一次次重版,既是張元濟等商務編纂慧眼獨具的選擇,亦可見此書在近代中國的影響力之年夜。
那時,正值年少的魯迅掉臂晚輩的否決,“一有閑空,就按例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另一個姓胡的年青人讀完《天演論》,索性將本身的名字改為了“適者保存”的“適”。后來,他在自傳中如許回想《天演論》的盛行:“它在社會上與政治上的應用,對于一個感觸感染惰性與濡滯日久的平易近族,乃是一個合宜的安慰。”“幾年之中,這種思惟像野火一樣,熄滅著很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裁減’、‘天擇’等等術語都垂垂成了報紙文章的熟語,垂垂成了普通愛國志士的行動禪。”
除了《天演論》,商務還先后出書了嚴復翻譯的諸多著作。
1903年,嚴復翻譯的穆勒《群己權界論》在商務第一版。作為東方思惟政治學的經典著作,這本書有一個古代人更熟習的名字——《論不受拘束》。它后來在商務再版了7次。
1904年至1909年,嚴復翻譯的《法意》共七冊完全地浮現在國人眼前。這部法國發蒙思惟家孟德斯鳩的著作,1748年一經出書即在歐美風行一時,被以為是東方法學成長史上為數未幾的“鴻篇巨制”。這本書在商務再版了4次,明天被譯為《論法的精力》。
1931年,商務印書館匯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原富》等8本東方學術著作,出書了《嚴譯名著叢書》。這套叢書簡直一本書代表一個社會學科,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常識分子。作為嚴譯名著的讀者之一,葉圣陶在《我和商務印書館》一文中寫道:“至于接觸邏輯、退化論和東方的平易近主思想,也由于讀了商務出書的嚴復的各類譯本。我的情形盡非個體的,本世紀初的青年先生大略這般。可以說,但凡在束縛進步過黌舍的人沒有不曾遭到商務的影響,沒有未讀過商務的書刊的。”
假如說“嚴譯名著”翻開了一代人的思惟眼界,那么冰心所愛好的“林譯小說”則影響了一代文學家。林紓,這位不懂英文的翻譯開山祖師,在翻譯時需借助知曉外語的筆譯者,然后以白話情勢筆述大批本國文學作品。他的譯作包含《巴黎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魔俠傳》(即《堂吉訶德》)、《伊索寓言》、《魯濱遜漂流記》等。
假如昔時有粉絲群,我們確定能在林紓的粉絲群中看到一串熠熠閃光的名字。冰心、魯迅、郭沫若、茅盾、沈從文、錢鍾舞蹈場地書,都有一段經過林譯著作接觸東方文學的汗青。錢鍾書回想:私密空間“商務印書館刊行的兩小箱《林譯小說叢書》是我十一二歲時的年夜發明,率領我進了一個新六合,一個在《水滸》《西游記》《聊齋志異》以外另辟的世界。”冰心憶及少年時對林譯小說的癡迷時說:“這些書中的句子,至今我還能背上去!”
沈雁冰改造《小說月報》
1913年,十二歲的冰心隨父親遷居北京。這時,她驚奇地發明,母親訂閱的《西方雜志》居然和她愛看的林譯小說一樣,都出自商務印書館。
是的,商務不只編印教科書,翻譯出書東方文學和學術著作,還編纂出書了很多社會迷信雜志。此中,1904年開辦的《西方雜志》影響最年夜,直至1949年才開辦。梁漱溟是《西方雜志》的忠誠讀者,曾給雜志投稿頒發了文章,文章被蔡元培看到,請他往了北年夜教書。此外,還有《教導雜志》《小說月報》《先生雜志》等,一時之間,商務儼然成了全國屈指可數的進步前輩思惟和文明傳佈中間。
有人將商務印書館與北年夜并稱為“中國近代文明的雙子星”,但是,在新文明活動中,兩者的表示卻判若涇渭。北年夜是新文明活動和五四活動的重鎮,比擬之下,身處上海的商務顯得波濤不興,以致于北年夜的陳獨秀、羅家倫一度將鋒芒直指商務主辦的雜志。
1919年4月1日,《新潮》刊發了羅家倫的文章《本日中國之雜志界》,文章尖利地批駁,《教導雜志》是“最厭惡的”,《先生雜志》“是一種極不勝的課藝雜志”;《婦女雜志》“專說些叫男子當男人奴隸的話”;至于《西方雜志》,“這個高低古今派的雜志,忽而產業,忽而政論,忽而農商,忽而靈學,真是八門五花,無奇不有。你說他舊嗎?他又像新。你說他新嗎?他其實不配。”
此時,曾經改任商務印書館司理的張元濟,顯然也感觸感染到了新文明沖擊的壓力。
1920年11月下旬,一位名叫沈雁冰的年青編纂,被時任編譯所所長高夢旦請到會客室說話。他被委以重擔,擔負《小說月報》的新主編,擔任改革雜志。七年后年夜反動掉敗時,這個年青人自願隱居上海,以“茅盾”為筆名頒發了小說《破滅》。
沈雁冰那時只覺忽然,后來,他才了解,就在這場說話前不久,高夢旦和張元濟已經北上,和鄭振鐸等人見過面。鄭振鐸是新文明活動的提倡者,那時正在籌備文學研討會,這個研討會是新文學活動中最早成立、影響和進獻最年夜的文學社團之一。
恰是在此次會晤后,張元濟和高夢旦決議周全改革《小說月報》,而沈雁冰被選為了翻開缺口的人。高夢旦客套地問沈雁冰有什么看法,沒想到,年僅25歲的文藝青年沈雁冰居然提出了三條大馬金刀的請求:一是現存稿子都不克不及用;二是雜志所有的從四號字改為五號字;三是館方應讓他全部權力處事,不克不及干預他的編纂方針。對此,高夢旦所有的應允。
這些前提看似簡略,實在包含了一個新文明兵士的決計。由於沈雁冰盤點存稿后發明,後任主編買下的存稿足夠刊用一年,這些舊稿都是那時“星期六派”舊文人的文章。舊稿一篇不消,意味著與舊文學的破裂。
1921年1月,《小說月報》以全新的面孔與讀者會晤。第一期雜志就登載了冰心、葉紹鈞、許地山、翟世英、王統照等文學研討會成員的文章。從這一期開端,沈雁冰共編了二卷二十四期《小說月報》以及“俄國文學研討”等號外。短短兩年內,《小說月報》從舊文學的碉堡釀成了新文學的陣地,而沈雁冰自己也成為文學研討會的中堅氣力。
后來,曾經成為有名文學家茅盾的沈雁冰驕傲地回想這段汗青:“全國的作家和翻譯家,以及中國文學和本國文學的研討者,都把他們的辛苦休息的果實投給《小說月報》。可以說,‘五四’以來的老一代有名作家,都與《小說月報》有過親密的關系,像魯迅、葉圣陶、冰心、王統照、鄭振鐸、胡愈之、俞平伯、徐志摩、朱自清、許地山等。”
“亞洲最年夜藏書樓”
1916年,沈雁冰初到商務時,曾對同事說:“我沒有家庭累贅。在此不為利不為名,只妄想涵芬樓躲書豐盛,中外古今齊備,借此可讀點書罷了。”任務之余,他在涵芬樓渡過了良多時光,在這里,他瀏覽了俄國文學和社會主義實際冊本,思惟產生劇變,并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涵芬樓躲書,是沈雁冰選擇商務印書館作為個人工作出發點最重視的一點,也是張元濟和商務印書館對維護傳承中國古籍所作的一年夜進獻。
早在加入同盟商務之初,張元濟就發明:編譯所的編纂需求普遍的參考材料,但是彼時中國并無公共藏書樓,只要躲書家私家擁有的圖書館,每當編纂們想要查閱材料,“苦無書,求諸市中,多坊肆所刊,未敢信。”是以,張元濟開端斟酌訪求善本和有名加入我的最愛家的躲書,為編譯所樹立一個參考材料藏書樓。
雖是為任務之便,但為了彙集各方收藏,商務印書館可以說不吝價格。1905年,皕宋樓躲書要對外變賣的新聞傳出,張元濟立即找夏瑞芳磋商,欲購進這批躲書。皕宋樓是清末躲書家陸心源一切,為近代四年夜圖書館之一,尤其以宋、元版本多少數字之眾、價值之高馳譽遐邇。張元濟早年不止一次慕名前去皕宋樓,但終未能獲準一不雅。可想而知,得知新聞的貳心情之衝動。那時,商務的本錢不外數十萬元,夏瑞芳卻大方地承諾了八萬元,供張元濟購書應用。遺憾的是,皕宋樓躲書終極以十萬元出售給了japan(日本)財閥巖崎男爵。
收買皕宋樓躲書掉敗,更促使張元濟下定決計搜索古籍,以“保留吾國數千年之文明”。翻閱他與友人的交往手札,我們不得不信服張元濟搜索古籍的慘淡經營,除了經由過程商談購置圖書館圖書,他還按期到書市尋訪舊書,給舊書店老板留下本身的姓名,以便他們把搜集到的珍本古籍奉上門,他甚至還在本身居所的門上貼了奪目的“拉攏舊書”標誌。
1909年,商務正式以“涵芬樓”為名成立藏書樓。“涵芬”,取涵蓋芳香、包涵聰明之意。1924年,涵芬樓躲書到達46萬余冊。商務印書館在此基本上,于寶山路總廠四周新造一幢五層年夜樓,由此建成了那時全上海甚至亞洲最年夜的藏書樓——西方藏書樓。更為寶貴的是,張元濟決議將外部的西方藏書樓改為通俗參考藏書樓,于1926年正式對外開放。
躲書眾多的西方藏書樓,從此成為真正可以或許開啟平易近智的精力糧食。據統計,僅1929年,西方藏書樓迎來了近3萬名讀者,1930年讀者已衝破3.6萬人。20多歲的青年巴金是西方藏書樓的常客,他曾滿懷密意地寫道:“固然我每次到那里往都要花幾個銅板買門票,固然那里的處事人沒有打出為國度做什么做什么的招牌,可是在那里我獲得了一切的方便,使我不時感到只要那才是為讀者民眾設的藏書樓。”
僅僅是將古籍善本保留在藏書樓,張元濟還感到不敷,在他看來,太平盛世的年月中,收拾、影印、出書古籍,方能“使古書多傳播一部”,“于保留上多一份效率”。為此,1915年,他親身牽頭,開端醞釀收拾和出書《四部叢刊》。《四部叢刊》囊括了古籍469種,收羅了大量宋、元、明各類善本和精手本。為了編好這套叢書,張元濟甚至特地前去japan(日本),搜求我國流出的秘本秘笈。
早年在商務任務的編纂鄭貞文,那時隨張元濟一路東渡japan(日本)。據他回想,此行破費十多萬元,他們拜訪了japan(日本)的靜嘉堂文庫、內閣文庫、東瀛文庫,就連設在皇宮內的皇室藏書樓——japan(日本)宮內省圖書寮,他們也想方想法獲得答應,連續在藏書樓閱書三日。鄭貞文寫道:“張專看經、史、子、集方面,我則瀏覽文藝小說。初步選出后,征張批准,決議擬借書目,向圖書治理員商借。由我們在東京預定的japan(日本)拍照技師,就館內用特種拍照機逐張攝成小型底片,帶回擴展,照所需規則尺寸,影印成書。”“三個多月間,除禮拜日外逐日不息地瀏覽古書,我和張配合起居,見他每晚必作筆記至于深夜……”
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出書,立即遭到國際外學者的喜愛和器重,好評如潮。隨后,《四部叢刊續編》和《四部叢刊三編》分辨于1934年和1935年影印出書。除此之外,《百衲本二十四史》《續古逸叢書》等古籍,一部接著一部,在張元濟的掌管下接踵問世。時至本日,這些出書物還是文史任務者查閱古籍的“必須具備東西”。
仿佛是在跟動蕩的濁世爭搶時光,為了收拾出書這些古籍,張元濟無私地任務著。但是,japan(日本)侵犯者的幫兇仍是伸進了上海,1932年,商務印書館遭到了創業以來的最年夜災難,張元濟苦心樹立的西方藏書樓被付之一炬。
“中國古代出書從這里開端”
1932年1月28日深夜,japan(日本)侵犯者動員了一·二八事情。第二天,數架japan(日本)飛機從停靠在長江上的航空母艦騰飛,猖狂轟炸上海郊區,六枚炸彈正確地投到了位于寶山路的商務印書館總廠,商務印書館的總治理處、編譯所、四個印刷廠、倉庫、職工宿舍樓等,馬上墮入一片火海。
幾天后,總廠四周的西方藏書樓起火,熊熊猛火吞噬了那時亞洲最年夜的藏書樓。經此一劫,除了之前存放于金城銀行保險庫中的善本5300余冊幸免外,西方藏書樓的所有的躲書化為灰燼,大批可貴的善本、秘本毀于一旦。
事后統計,商務印書館各項資產總計喪失1633萬元,占公司總資產的80%。轟炸后幾天,紙灰一向在上海郊區上空飛揚,有些紙灰飄到了張元濟家的院子里,那時曾經65歲的他不由為之淚下,“廿年血汗成銖寸,一霎書林換劫灰。”
這場災害并不是不測的“誤炸”。事后,日軍水兵陸戰隊司令鹽澤幸一曾說出過侵犯者的真正的專心:“燒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復。只要把商務印書館這個中國最主要的文明機關焚毀了,它則永遠不克不及恢復。”
可是,侵犯者的打算并沒有未遂,商務印書館沒有被這場災難打垮。那時的商務總司理王云五親手寫下一幅口號,“為國難而就義,為文明而奮斗”,張貼在商務印書館的河南中路刊行所門口。年過六十的張元濟本已退居二線,年夜部門時光都在收拾和點校古籍。要害時辰,他也趕回辦公室,掌管召開董事會緊迫會議,立志“一息尚存,仍當力求恢復”。
幸虧,商務印書館在噴鼻港、北平的兩家工場尚能應用。僅僅半年后,1932年8月1日,商務印書館就宣佈復業,恢復了印刷生孩子。三個月后,商務“日出舊書一種”。據統計,商務印書館自成立至一·二八事情前的35年間,出書舊書8000余種,而復業之后的四年內,“新出書的書已有三千六百余種”。
1933年,一套新的《回復教科書》問世,以“回復”為名,銘刻國難。統一年,西方藏書樓回復委員會成立,張元濟小我還為此捐資一萬元,惋惜,復建打算終極因抗戰的周全迸發而未能完成。
1937年,商務印書館再次墮入炮火。跟著上海失守,商務不得不走上流離失所的戰時之路,輾轉于長沙、重慶、噴鼻港等地。
戰鬥摧毀了商務的廠房和裝備,但摧毀不了商務人“攙扶幫助教導為己任”的文明傳承。在極端困苦的戰鬥年月,商務印書館仍苦守住了圖書出書的文明根脈,共出書戰時讀物和普通冊本2827種,教科書100多種,直至邁進新中國。
1954年,商務印書館遷至北京。
現在,商務印書館年夜樓靜靜地聳立在王府井繁榮的街道旁。走進它的年夜門,一層年夜廳內的兩個宣揚欄非分特別奪目,一個是“我們的作者”,一個是“我們的員工”。兩個宣揚欄簡直囊括了中國近代文明史上一切星光閃爍的名字,從清末維新活動時代的嚴復、梁啟超,到新文明活動時代的蔡元培、胡適、陳獨秀,再到新中國教科書的奠定人葉圣陶、新中國第一任出書總署署長胡愈之,均名列此中。
緊挨著商務印書館,還有一棟灰色而低調的小樓,名曰“涵芬樓書店”。書店二層的汗青擺設館,此刻正靜靜地講述著商務印書館“昌明教導、開啟平易近智”的125年汗青。書店的留念墻,驕傲地告知來交往往的讀者,“中國古代出書從這里開端”。而那副張元濟師長教師題寫的春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善,第一件功德仍是唸書”,則像一位穿越時間的白叟,娓娓道來一代代商務人傳承百年的文明根脈與幻想。
參考書目:史東風《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文明》,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常識文明的傳佈》,葉宋曼英《從翰林到出書家——張元濟的生平與工作》,黃嗣《中國出書家夏瑞芳》,《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