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中山、昆仑、泰山、秦岭——40载南极考察的经典瞬查甜心寶貝包養網间全了!_中国网
龙年春节前夕
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
不断奔向最远的南方
↑2024年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
中国与南极的故事要从40多年前说起:1980年初,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质和地貌学家张青松,应邀前往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访问,他们是包養網排名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
↑董兆乾(左)、张青松(右)和澳大利亚南极局副局长诺尔斯·克里博士在南极洲凯西地区考包養察南极岩石的分布特点。
四年后的1984年11月20包養網日,中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和建立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于1984年12月26日胜利驶抵南极洲乔治王岛民防湾。这是“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
1984年12月30日,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菲尔德斯半岛的滩头登陆成功。考察队员们在五星红旗的引导下,精神抖擞地开赴长城站建设工地。
↑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奠基典礼。
↑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南极洲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队长、南极长城站站长郭琨(前左)和副队长、副站长董兆乾(前右)、张青松(前右三)在长城站落成典礼上。
长城站的顺利建成,揭开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极圈内建起首个包養中国的考察站——中山站。
↑1989年2月26日,中国考察队员们参加中山站落成典礼。
中山站的建立揭开了我国南极考察事业新的一页:中山站坐落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海滨。精确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它距北京12553.160公里,距中国长城站4986公里。中山站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1654平方米,超过长城站近4倍。
↑中山站全景,它的建筑格局为我国传统的庭院式。
2008年12月18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冰穹A地区,从而向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迈出了“第一步”。
冰穹A又称南极最高点,和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在冰穹A地区建立南极考察站,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研究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2008年12月18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冰穹A地区。图为行进中的雪地车。
↑建成后的中国南极昆仑站(2009年2月2日摄)。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以昆仑站为依托,我国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了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2013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开工建设。
↑建设中的泰山站主体建筑(2014年1月24日摄)。
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海拔2621米,距离中山站522公里。
↑2023年12月18日,“天惠”轮在卸载建设秦岭站的物资。
↑2024年1月12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现场。
↑2024年1月18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在进行秦岭站主楼手工板的安装。
↑2024年2月7日在中国南极秦岭站拍摄的揭牌仪式。
2024年2月7日,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位于西南极的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秦岭站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体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为中国现有考察站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到秦岭站,南极考察站“中国范儿”,体现着科学探索精神,也体现着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40年来
从“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航南极
到“雪龙”号、“雪龙2”号
和“天惠”轮货船——南极科考三船保障
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飘扬
到考察站建立在罗斯海区域
从长城站到秦岭站……
中国
正在帮助人类
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为打造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出新的更包養網大的贡献
策划:王建华、李尕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
本期主持:费茂华
摄影:戴纪明、朱幼棣、张继民、刘奕湛、王海楠、胡晴、祝贺
编辑:邓坚、张铖、徐嘉懿
部分照片由中国南极考察队和国家海洋局极地办提供
鸣谢:中国照片档案馆
老照片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