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構建失去九宮格講座能老人照護網(金臺視線)_中國網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失能老年人照護作為養老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一些讀者網友反映,失能老人照護仍面臨護工短缺、長期護理保險覆蓋有限、護理機構床位不足等問題,期盼多層次構建失能老人照護網,緩解失能老人家庭壓力,緩解全社會養老服務的焦慮。

失能老人家庭照護壓力大,護工專業經驗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九宮格

依據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我國有部分自理困難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約3500萬,占全體老年人的11.6%。數字背后是沉重的家庭負擔。

湖北黃石市李女士說,母親因腦梗失能臥床不起。去年底,父親去世,照顧母親重擔全落在李女士一家人身上。夫妻倆既要忙工作,還要照顧老人和尚幼的小女兒,剛上高中的大女兒也得幫把手。李女士說:“感覺全家人,都在圍著一個老人轉。”

像李女士這樣的雙職工家庭,要照護失能老人,多數人要請護工幫忙。但養老服務市場在護工問題上是需求側、供給側“兩頭難”。一方面,護工數量不足,且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有的護工因為缺乏照料失能老人的專業經驗,求職也并不順暢。

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反映雇用護工的經歷。河北承德市姚女士3個月前曾為失能父親請了一名護工,查看監控記錄發現,護工小樹屋常常偷懶、玩手機,也不經常給老人翻身。“我在家的時候,都是我自己給爸爸處理大小便,做飯也是我來,感覺護工幫助不大。”姚女士說。

目前,護工群體以中年人為主,多數從業人員為50至60歲,40歲的護工已經算年輕。在江蘇蘇州市某養老服務機構工作的陸女士經常為找不到滿足客戶要求的護工犯愁。

不過隨著觀念轉變,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做護工。遼寧鞍山的趙先生原先從事互聯網行業,失業回老家跟母親一起做護工,“我抱著試試的心態來做的,沒想到會持續做下去。”趙先生說。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新問題。不少護工從業者,沒有接受過較為系統、專業的職業教育。還有不少家庭和養老機構認為,照護失能老人還是需要些閱歷和經驗。安徽合肥市劉女士今年21歲講座,不久前畢業于某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護理專業,在應聘養老院和護理院護工崗位的過程中,卻因年齡問題碰壁。

養老護理機構匹配難,農村失能老人照料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有限

除了居家照護,還有的家庭會選擇將失能老人送到專業機構的護理病房。“十四五”期間,許多養老機構改造設施、更新設備、培訓人員,逐步從不敢收住、不能收住向積極收住失能老年人轉型。截至2023年底,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養老機構收住的老年人中67%為失能老年人。

與失能老人總數相比,醫養結合床位仍顯不足。不少失能老人家庭面臨“高價機構住不起、低價機構服務差”的困境。居住在河北燕郊的劉女士想將需要24小時看護的母親送到養老機構進行專業護理,可咨詢了多家機構后發現,許多普通養老機構不接收完全失能老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接收完全失能老人的機構,卻費用太高,讓劉女士打了退堂鼓,“想給失能老人找合適的養老機構太難了。每個月三四千元的不敢去,上萬元的又供不起。”

與此同時,有的護理機構卻入不敷出、經營困難。河南鄭州市霍先生去年12月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自己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入住鄭州市嵩山醫院老年護理病房。醫護人員和護理人員工作負責,護理比較到位,深受患者家屬肯定。“但是2024年12月2日,我們得到醫院通知,五層老年病房要撤銷了,醫護人員和護理人員要全體解散。”

對此,鄭州市嵩山醫院無奈地表示,該院老年內科采用專業醫護人員承擔患者的醫療康復及生活護理,推行無家屬陪護住院治療、養老服務,但是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近期因醫院經營遭遇困難,無力再對老年內科進行補貼,只能對住院患者進行分流。

老人照護的供需問題在農村更加嚴峻。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張先生行動不便,他的子女分小班教學別在河北和山東打工,由于經濟條件有限,不能將張先生接到城市照料。農村像張先生這樣的老年人不少,他們受生活習慣、經濟收入的限制,大多數獨自居家養老。許多行動不便的農村聚會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農村失能老人主要依賴務農收入或子女贍養,失能老人慢性病管理、康復護理等自付費用高,家庭難以承擔長期照護成本。同時,農村青壯年外流比例高,農村地區醫院數量少、醫療水平有限,失能老人日常照料處于缺位狀態。”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原主任郭玉芬說。

自2016年我國開始推進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制度試點以來,截至2023年底,參保人數達1.8億,累計236萬失能人員享受相關待遇。

由于長護險是需要通過評估才能獲得保障。有讀者、網友反映,自家重度失能、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沒有通過長護險的評估;還有部分老人的評估等級較低,導致長護險提供的護理時長不足,無法滿足正常生活所需。

山東淄博市于先生反映,他在為84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申請長護險現場評估時,評估人員僅僅用簡單問卷打分判定未達標。于先生認為,母親可以在有人引導的情況下完成記憶、指認等動作,看似具備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而實際上已不能準確穿衣和自行大小便,符合長護險范圍,他也急需幫助減輕負擔。

一方面申請長護險的家庭無法如愿,另一方面養老服務公司的長護險推廣也面臨一些困境。蘇州陸女士所在的養老服務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就是為享受長護險的失能患者提供普惠服務,但是在推廣服務過程中常遭到拒絕,原因是養老服務供給與實際需求出現錯位。

“按照政策,我們可以提供協助鼻飼、用藥、康復訓練等22項基本服務,但家屬除了需要輔助洗澡、洗頭等服務,多數服務用不著。而到鼻飼階段的老人需要更專業的護理員,非我們能勝任。”陸女士說,據她了解,失能老人家屬最時租會議需要的是幫忙打掃、做飯等服務,但這是他們不能觸碰的“紅線”,“因為這些屬于家政服務范疇,不屬于我們醫保長護險政策下的護理服務。”

加強護理隊伍建設,進一步擴寬長護險覆蓋面,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供給體系

近年來,失能老年人照護問題受到廣泛重視,《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均將失能老年人照護納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民政部、財政部也多次發文,加強對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等群體集中照護服務工作,照護供給規模不斷擴大,照護保障范圍也不斷拓展。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黨俊武認為,要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總體設計,“通過家庭照護能力強化、長護險制度保障、社區機構資源協同的三維聯動,實現失能老人‘老有所安’的目標”,通過多層次的綜合服務方案,形成覆蓋城鄉、醫養結合的失能老人照護網絡,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

“要建設一支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的護理隊伍,統一服務標準與監管機制,加強專業護工隊伍建設,同時發展多元化服務供給模式。”首都醫科大學老年健康護理學學系主任景麗偉認為,通過政策保障、能力建設、職業認同、技術融合協同,破解護理隊伍“招人難、留人難”困境,為失能老人提供可持續的專業照護支持。

與此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專家建議,應當建立“個人繳費+財政補貼+醫保統籌”的多元籌資機制,加速構建覆蓋全民、可持續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

可對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提供差異化服務。如對輕度失能老人以居家服務為主,中重度失能老人依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或專業機構提供全托服務,避免護理供給與需求錯位。“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同時,訪談擴大長護險范圍,可以優先將農村失能群體納入保障,通過鄉鎮衛生院托管養老機構、定向培養農村護理員等方式,實現縣域護理服務全覆蓋。”郭玉芬提出。

此外,考慮到醫保對醫養結合服務的報銷范圍有限,護理費用自付比例高,失能老人家庭負擔重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鄭秉文建議,當長護險推向全國時,可以和醫保實行“一單征收”,相當于醫保繳費時,在前端附加一部分單獨作為長護險繳費,可借用醫保的繳費渠道和繳費基數,建立單獨資金池和賬冊,獨立管理長護險。

“還要鼓勵慈善組織、志愿者參與服務供給,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黨俊武認為,可以引入社會資本與慈善捐助作為補充,降低失能老人照護對醫保基金的過度依賴。

河南信陽市浉河區三五八社區美好鄰里中心采用“政府+市場+公益”模式,由政府提供場地、稅費減免、購買服務等政策支持,引入信陽市安壽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政府不僅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提供機構養老服務,還面向居家老人提供上門送餐、理發、護理、保潔等各項專業化、個性化服務,這一嵌入式服務受到老人普遍歡迎和社會廣泛好評。

有讀者提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積極利用技術手段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對失能老人家庭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如防跌倒報警器、遠程健康管理平臺等,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應急響應能力。”貴州興義市讀者賀成建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