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_查包養網心得中国网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 金晴中: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现在开始。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民生主题,大会新闻中心很高兴邀请到四位嘉宾出席今天的记者会,回答大家的提问,回应民生关切。四位嘉宾分别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先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女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先生,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先生。谢谢。
现在,请直接开始提问。
2024-03-09 15:00:54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教育部怀进鹏部长。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所以,想请问教育部将采取怎样的举措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呢?谢谢。
2024-03-09 15:09:12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谢谢您的提问。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我很同意您的判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包養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常说人尽其才、行行出状元,我们期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24-03-09 15:09:27
怀进鹏:
大家都知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去年年底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应该说,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把这个“国之大者”转化为教育的实际行动,确实考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我理解,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要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中来理解和推进。要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认为要从打牢基础做起。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实践的教育和培养,来更好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2024-03-09 15:09:51
怀进鹏: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同时,我们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来优化设置学科专业,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我们将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应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鼓励高校各展其优势特色,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同时,面向人民健康培养卓越医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人才的培养。我们将推动更好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各方力量来推进发展包養網。我们将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我们会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坚守一条,要不断地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同时,我们将布局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特别提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有信心,将会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谢谢。
2024-03-09 15:16:25
中国日报记者:
关于就业的问题,我想提给王晓萍部长。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请问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下一步在稳就业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2024-03-09 15:30:2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王晓萍:
感谢你的提问。你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就业怎么看、怎么干。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过去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就业局势持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人,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今年的情况看,就业市场开局良好,企业开工复产、农民工返岗流动平稳有序,求职招聘活跃度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康养护理、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需求走高,小微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技术技能岗位需求快速上升。就业市场这些变化,充分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服务消费潜能的加速释放,也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从走势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的支撑,做好就业工作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我们对保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有信心、有底气。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待破解,部分劳动者就业面临一些困难问题,稳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关于今年的就业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部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重点是从五个方面来发力:
第一个方面是全力稳定就业岗位。稳岗位是稳就业的基础。过去一年,我们实施了系列稳就业政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就业创业超过了3000亿元。今年,我们将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更好释放政策红利。
第二个方面是全力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将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就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扶持力度,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力。同时,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充分发挥6900多家零工市场供需对接作用,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
第三个方面是全力提升就业技能。这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政府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有效增加了技能劳动者供给。我们将深入推进技能中国行动,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重点领域需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个方面是全力优化就业服务。就业服务是促进供需对接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春风行动”累计举办招聘会3.2万场,同比增加20%;发出专车、专列、包机2.6万辆(次),点对点输送劳动者88万人次。我们将趁热打铁,继续组织更多面向不同群体、不同时段的招聘活动,保持市场热度不减。推广“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
第五个方面是全力保障重点群体。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我们将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拓宽市场化渠道,稳定公共岗位规模,优化全周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谢谢。
2024-03-09 15:30:45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倪部长。今年的政府报告提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请问为什么要稳步?有哪些措施?谢谢。
2024-03-09 15:45: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倪虹:
谢谢您的提问。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城市里能够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于“稳步”,我的体会就是把握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如何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任务,我想有两个方面。
在理念上,有两点。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各项具体工作扎扎实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是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想明白、干实在,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在行动上,也是两点。一是抓体检,把问题找准,城市和人一样,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为了健康需要体检,城市为了健康也需要体检,怎么去体检?坚持两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住房开始,到小区,到社区,到城区,去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去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体检找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城市更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抓重点,解决问题。也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民生工程,报告提出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我们打算今年再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建设一批完整的社区。
借此机会,我也向大家通报一下去年的情况,去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有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这当中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2200多万居包養平台推薦民;加装电梯3.6万部,增设停车位85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2.1万个;改造燃气等各类管道约10万公里;建设口袋公园“4100多个、绿道5300多公里,拓展了草坪开放空间1.1万公顷。“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这些工作每一件都很不容易,加装电梯,统一居民的意见不容易,增加停车位、找到合适的地方也不容易,很多问题都是两难甚至多难。但再难,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干,干一个成一个,群众受益一个。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中华民族有传统美德,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我们要发扬这种美德,大家一起来参与、一起来支持,共同把民生的实事一件一件办好。
第二个是“里子”工程。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城市地下管网,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城市的燃气、供水、污水、供热等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今年再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网,既是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更是“良心”工程。我们希望,各地用心用力去做,保证高质量。
第三是安全工程。报告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我理解,宜居、韧性、智慧,都离不开安全这个根本。今年,重点抓两件事:一是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二是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今年再启动100个城市、1000个以上易涝积水点治理。
万事干为先,我们将坚决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把城市更新行动稳步实施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谢谢。
2024-03-09 15:45:2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这个问题提给国家疾控局的王局长。疾控工作和人民健康福祉是息息相关的,围绕着疾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您能否谈一下疾控体系的建设有哪些新的变化?下一步为人民健康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谢谢。
2024-03-09 15:50:18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 王贺胜:
谢谢您的提问。借这个机会,我也要感谢媒体朋友对疾控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疾控体系的建设,作出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坚决贯彻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请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和加强党对疾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系统重塑、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实现了五个“更加”。
一是监测预警更加灵敏。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了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是应急处置更加有效。已在全国建成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队支援。比如,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甘肃和青海承建的3支国家队就立即赶到了灾区,协助和指导开展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杀、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饮用水监测等工作,助力实现灾后无大疫。我们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并且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对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提升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我们还建立了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启用“95120”专用流调号码,有效提升了流调工作的效率。
四是综合监督更加有力。持续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信息化水平,推进实现智能化监管,不断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开展了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等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去年,全国累计开展了监督检查430万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五是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气。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合公众关心的传染病防控、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重要节假日疾病防控等热点话题,及时主动发布指引指南和健康提示,组织专家宣传解读,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切实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谢谢。
2024-03-09 15:50:36
工人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王晓萍部长。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请问在这方面我们都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4-03-09 15:51:23
王晓萍:
感谢您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了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了6000万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钳工、焊工、养老护理员等一线技工普遍短缺,人才培养需要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的需求。
对技能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两会下团组的时候,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政府工作报告对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体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一是服务产业发展。就是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急需,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技能潜力和匹配度,促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比如,我们将组织开展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夯实人才基础。我们将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服务等领域,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之家,搭建技艺传承和展示交流平台。
二是创新培养方式。就是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总结提升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技能发展生态链,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像是一些地方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的,学完一门课,就可以掌握一项技能;学完一个专业,就能胜任岗位需要。
三是畅通发展通道。就是要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改变技能人才发展的独木桥、天花板困境,增强年轻人学技能、进工厂的意愿。推动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畅通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通道。推动区域性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就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大荣誉引领力度,持续组织好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奖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全社会关注技能、学习技能、崇尚技能的热情。去年,我们在天津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涵盖了75%的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带动各地、各行业数十万人参加了培训竞赛选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我国将参加在法国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还将举办一系列全国性、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也请大家多关注、多宣传、多报道。
谢谢!
2024-03-09 15:51:49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想要提给倪虹部长。倪部长您好,我们注意到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地关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想要请问住建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构建新模式呢?谢谢。
2024-03-09 16:02:51
倪虹:
谢谢你的提问。党中央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我想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治本之策。如何构建,我体会有三点:
第一,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第二,在机制上。我想有两点,一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也就是说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抓手就是指导各地编制好住房发展规划。二是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这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供给方面,要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在使用方面,要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专项制度。
第三,在实施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这既是利民之举,又是发展之计,也是转型之策。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重点是平时用得着,关键时刻能用得上。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重点是要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今年重点就是抓开工建设、抓质量安全,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下力气建设好房子。住房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什么是好房子?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我们将引导建筑师精心设计好户型,鼓励企业研发好产品、好材料、好设备,我们也希望能够多行业跨界协同,合力建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让群众能够住得健康、用得安全方便。
在新模式下,我希望现在的房地产企业看到,今后拼的是高质量,拼的是新科技,拼的是好服务。谁能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能有市场,谁就能有发展,谁就能有未来。谢谢。
2024-03-09 16:03:02
中国精神文明网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教育部怀部长。今年我国将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请问教育部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落实这个行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谢谢。
2024-03-09 16:11:20
怀进鹏: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我向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报告一组数据和基本情况,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国一共有中小学幼儿园48.79万所,在校学生2.3亿人,教师1610万人,每个孩子后面都站着好几位家长,可以说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大民生,所以您直接关注到了教育的重要问题,非常难得。
中国基础教育办得怎么样?我们用了大概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是第一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OECD经合组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次大会同意在中国上海举办STEM教育研究所,STEM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数理化农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发达国家之外首次设立的一类研究所,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对中国在人才培养、理工农医、STEM教育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上好学”的愿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我理解,所谓“扩优提质”,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具体怎么实现,我想我从五个方面向各位作个报告。
一是结构布局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更好更合理地优化城乡两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县域普通高中的建设,着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源,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2024-03-09 16:11:38
怀进鹏:
二是学位供给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增加优质学位,我们将进一步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推进“四个一批”: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努力使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三是培养能力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优质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是教师队伍要扩优提质。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教育家精神”巡回演讲,广西北海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范徽丽,她是“全国最美教师”,她在谈“教育家精神”理解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依靠有爱的温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们会继续加强“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大力实施“国优计划”,通过“双一流”大学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持续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其中必答之题,我们要不断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五是合作育人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加强家包養平台推薦校社协同,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学校、大熔炉,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期望与家长一道,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我们希望与社会合作,把更多优质的社会育人资源提供给孩子,同时让不良信息、不良行为远离未成年人。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积极面对现实,让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学校与家庭、与社会来共同守护和关爱我们的未来,共同推进基础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
谢谢。
2024-03-09 16:11:59
南方周末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王贺胜局长。大家对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的防控问题都很关心,请问目前我国在遏制这些重大传染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方面的情况如何?谢谢。
2024-03-09 16:27:34
王贺胜:
谢谢您的提问。传染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疾控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疾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传染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批”。
一是消除了一批。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又消除了疟疾,结束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公共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二是控制了一批。目前,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5%以上,每年新报告感染者数、感染者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结核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成功治疗率保持在了90%以上,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大幅减少,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普及乙肝疫苗接种,五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护了数以千万的儿童免于感染。
三是降低了一批。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比如,近年我国每年报告五六百例麻疹病例,这在全球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包虫病、蛔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疫情也明显下降,全面迈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风险仍然持续存在,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效的任务仍然艰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防控体系,优化防控策略,巩固提升防控成效,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谢谢。
2024-03-09 16:28:20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王晓萍部长。人社领域公共服务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仅事项多,频次也很密。我想请问部长,在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3-09 16:28:40
王晓萍:
感谢您的提问。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工作桩桩件件都要和群众见面对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效能,是保障惠民政策落实落地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增强群众办事的便捷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人社部门将聚焦群众办事急需,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为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一是整合资源畅通服务渠道。为了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我们集成服务窗口,制定人社公共服务标准,明确事项清单,规范办理流程,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拓展便民服务圈,借助银行、邮局、社区等,推动服务下沉,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多点办需求。丰富上门办、免申即办等服务模式,积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等个性化需求,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二是提质扩容优化办事体验。为了推进跨区域、跨领域事项办理,我们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已取消人社领域65%的证明材料,还将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实施补贴政策直补快办,制度化规范化推行告知承诺制,让办事环节更简、流程更优。大力推行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依托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平台,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等领域,我们已开通40项跨省通办事项,还将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全程网办”,地方事项“省内通办”,实现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三是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服务。为更大程度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我们全面实施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加快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数字化应用场景、智能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的关联事项“智能联办”,惠企便民政策精准直达。比如,我们建设全国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政策找人”、“人岗匹配”的精准服务,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基础。再比如,我们加快社保数字化转型,开展“数据找人”信息比对,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将各类群体广泛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这里,我再介绍一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社会保障卡是政府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目前全国98%的人都有社保卡,9.7亿人还领用了电子社保卡。2023年电子社保卡全年服务151亿人次。社保卡承载的服务,涵盖了政务服务、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民生领域。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实做细社保卡居民服务应用,推出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深化省级“一卡通”,大力推进区域“一卡通”,逐步实现全国“一卡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广泛的社保卡服务。
总之,我们将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社服务有速度有温度,让老百姓更暖心更安心。
谢谢。
2024-03-09 16:29:00
香港星岛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怀进鹏部长。我们注意到,今年初中国召开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您发表了“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的主旨演讲,提出了用数字之光开启希望之门的愿景。请问下一步数字教育将采取哪些重点的举措呢?谢谢。
2024-03-09 17:04:09
怀进鹏:
谢谢这位香港记者朋友,也感谢您对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关注。这个会议是当前世界数字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一个合作的舞台。数字教育属于数字中国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更加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们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先后三年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
大家应该都记得,在疫情期间,为了能够保证孩子们的成长,享受不间断的教育,我们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真正推进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有力地保障了在特殊情况下,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保持教育的连续性,让孩子们的成长和受教育尽量不被疫情影响。疫情转段后,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教育变革和演进的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我们专门组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等不同方面和地区的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共同研究和思考在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下,在面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该如何发展,更好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场景和服务范围。
我曾经长期从事信息科技工作,也在教育系统工作了很多年。我理解,数字教育不仅是我们的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教师的成长提高。同时,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在家、在校生活当中对学习的感受,这有利于学校提高育人、管理及治理能力。我们也期望它成为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应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发展,我们的学生既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也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看到,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正在变成我们教育的现实。现在中小学的孩子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去听专家、院士关于科学课、实验课的内容,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职业学校的学生们能够随时在虚拟教室完成他的实践操作课程,甚至用远程的仪器设备来辅助学习。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品鉴国家博物馆的红山玉龙。“暑期教师研修”专题让身处各地的老师们,能够便捷地开展教研合作,这使得我们对大中小幼提供不同学段的培训成为现实和可能。同时我们还建立老年大学,专门为老年人设置读书版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我们有力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刚才王部长特别讲大学生就业,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还提供公共服务,大概每年有1/3的大学生就业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和雇主单位的对接,包括在应聘过程当中的交流和访谈。我们已经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为了国家教育的精品资源平台和面向学生、教师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去年10月去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所学校,当时他们正在上课,我看到在西海固这所学校的学生们与北京的一所学校“同上一堂课”,一个老师在北京讲,这边的老师作辅导。大家上同一堂课、学同一个内容,针对同一个问题来共同讨论回答。我们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改变、改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我们常说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
我们在一起讨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时候常常讲,建设这个平台,要有一种情怀,要把它建成“离不开才叫真本事,用得好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以“应用为王”来建设这个平台,就是让学生离不开、用得上,让老师离不开、用得上,我们体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是更好的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我们在进一步推动这个平台建设当中,首先要做强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让理工农医、STEM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这些优质课程资源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同时,我们做大应用示范,扩大全国应用的覆盖面,让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平台。今年会加大选择一些应用急需、条件具备的地方来建设示范应用平台。同时向中西部、向边远地区加大国家资源整合,支持、指导所在地、所在学校来构建这样的平台,真正让孩子们、让学校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校提高治理能力。
2024-03-09 17:04:33
怀进鹏:
同时,我们还要做优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学习型系统,实现终身教育的数字平台。说到这里,今年两会当中还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也是这一段时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就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我认为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积极拥抱科技与产业的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我们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同时,我们会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加快平台建设。
我们还要加大关注数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的规范性,来引导好、建设好我们的平台,积极参加世界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与伦理相互关系的规则制定。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加强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最后,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教育的开放性。中国的教育是开放的,数字教育更是开放的,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数字教育的合作开放。目前,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已经上线国际版,覆盖多种语言,可以向全世界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去年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信息化领域的最高奖,这也表明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国家主动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推进数字教育在其本国更好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STEM教育研究所,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多边平台、双边交流、加强为世界提供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等方面作出中国的努力,作出更好的回答。简要地说,未来的智慧教育平台,第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叫作集成化。第二,抓住智能化发展的空间,我们叫作智能化。第三,要推进国际化。用简单的术语,叫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简称为“3I”,中文谐音叫“爱教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迎接教育变革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我们更希望这扇大门打开就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开放,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回馈社会,回馈中国和世界。
谢谢您的提问。
2024-03-09 17:04:58
澳门澳广视记者:
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疾病防控的。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警告,说新的变异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请问该如何防范“X疾病”可能带给我们的危害呢?谢谢。
2024-03-09 17:22:21
王贺胜:
谢谢这位澳门记者的提问。国际社会对“X疾病”高度关注,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
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认真总结借鉴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防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平急转换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升早发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演练,做好相关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传染病大流行的前瞻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控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水平。
传染病流行没有国界,防范应对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同行。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大流行条约》缔结和《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订,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谢谢。
2024-03-09 17:22:39
新华社记者:
我想请问住建部的倪虹部长。《政府工作报告》对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住建部将如何抓好落实?谢谢。
2024-03-09 17:22:53
倪虹:
对于房地产市场,大家都很关心,借此机会,对大家关心房地产、关心住建部的工作表示感谢。
2023年,面对个别房企资金链断裂、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认房不用认贷”、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支持居民换购住房税费优惠等,指导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抓好保交楼工作,实现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们不能光看短期,还要看中长期。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转型,稳定市场任务依然艰巨。但是,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从全国城镇住房存量的更新改造需求看,房地产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尊重规律,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关于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所部署的任务,我们将聚焦稳市场、防风险、促转型这三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稳市场,城市政府要用好调控自主权。房地产是不动产,上海的房子、广州的房子不可能搬到北京,来满足北京人的住房需求。所以说房地产市场是以城市为单元的市场,各城市供求关系有很大差别。我们强调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已经充分赋予了城市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就要扛起责任,要根据人口情况、供需情况以及保障需求,编制好、实施好住房发展规划,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第二,防风险,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当前,房地产的难点是资金。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好的企业有困难项目,困难企业也有好的项目。为此,我们会同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地方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按照“一项目一方案”提出项目“白名单”,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目前,全国31个省份312个城市建立了这个机制,上报的“白名单”项目达到了6000多个。在这些项目中,82.8%是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项目。截至2月底,商业银行已经审批贷款超过2000亿元。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对于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坚决依法查处,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三,促转型,让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之家时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总书记深厚的为民、爱民情怀,让我们深受教育。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手抓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样化、多元化方式,着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和农民工等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谢谢。
2024-03-09 17:23:22
金晴中:
谢谢。媒体朋友们,因为时间的原因,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
2024-03-09 17:23:44